威县全力打造百里梨果产业带

2013-04-08 点击数量:1679
    威县在今春造林绿化工作中,把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与调优农业种植结构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,整合各类涉农资金,扶持发展特色梨果种植业,在西沙河流域南北跨越百余里范围内的七个乡镇,规划实施总规模10万亩的高效梨果产业带。目前已建设高标准梨园1.42万亩。
   一、领导重视,超前谋划。威县县委书记段小勇、县长吕志成多次到西沙河流域进行调研,要求把西沙河流域梨果产业带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、建设农业强县的重要抓手,着力培育特色经济林产业,建成一条绿色富民产业带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,县政府及时出台了《威县西沙河流域梨绿色A级高效产业带建设规划2013-2020年》。规划到2020年,西沙河流域梨产业带发展规模达到10万亩,果品产量达到2.64亿公斤,果品产值达到15.84亿元,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果品出口创汇基地,规划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,森林覆盖率达到35.8%。
   二、科技支撑,高标准建园。威县政府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,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。并对西沙河流域梨树产业带进行统一规划,制定统一标准,成立四个督导组对建园各环节进行严格把关,监督施工,确保绿色梨果产业带高起点、高标准建设。一是高规格整地。造林地块一律使用机械挖1米深、1米宽的沟,沟内施5方以上的腐熟鸡粪、牛粪、猪粪等有机肥,上足底肥,灌透水。二是科学栽植。在苗木选择上,一律选择抗性强、适应性广的杜梨做砧木,采用一级成品苗建园或杜梨苗建园后进行良种嫁接两种建园方式。在种植模式上大力推广省力化密植栽培新模式,做到主栽品种和授粉品种合理搭配。使用浅栽、履地膜、树干套管等实用技术,提高苗木成活率,促进苗木生长。三是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。在规划区中间,规划了一条南北长20余公里、宽6米的乡级公路,方便西沙河梨高效产业带的果品运输和观光旅游。四是保证栽植苗木的纯度。在品种选择上坚持因地制宜,充分考量果品口感、果形、产量及市场认可度等指标,优中选优,筛选出雪青、秋月梨、红香酥、新梨7号4个优良新品种作为主栽品种。同时新建专业化苗木繁育圃100亩,良种苗木采穗圃5亩,为梨产业带建设提供品种纯正、质量可靠的苗木和接芽。
   三、抓好亮点,示范带动。在推动西沙河流域梨产业带建设中,县乡村三级层层抓亮点,树典型,在袁庄村,由外地企业投资8210万元,建设集梨树种植、育苗、采摘旅游及商贸物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示范园,占地规模1000亩。在草楼村建设总面积600亩的高标准梨树示范园。在鱼堤村老梨区采取高接换头的方式,对老梨树嫁接新品种,建设梨树新品种样板园,实现提前结果,提前见效,示范带动全县梨树产业发展。
   四、政策扶持,加大投入。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。凡按照绿色A级梨园建设标准,发展梨树规模成方连片达到50亩以上的,县财政给予种植户每亩500元补贴。二是整合涉农资金。对扶贫、水利、农业、电力等方面的项目资金,重点用于打井、防渗、上变压器、修路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;对发展梨树的部分乡村,给予小型农田水利重点项目政策扶持。三是招商引资。按照“引优、引大、引强”的总体要求,着力引进培育一批机制活、起点高、规模大、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,鼓励大户或联户承包,发展梨树种植专业合作社,推行企业+基地+农户、专业合作社+基地+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,促进梨树产业规模化发展。目前已有两家外地大型企业参与梨产业带建设,引进资金超亿元。